当地时间8月1日(周四),美股三大指数高开低走,道指创今年以来最差单日表现。美国ISM制造业数据降至八个月低点,重燃经济放缓忧虑。
预制菜的降温,还在继续。
即便是"预制菜第一股"的味知香,也没抗住这波降温,不仅二级市场持续走低,业绩也开始萎靡不振。包括安井食品、千味央厨等行业领军品牌,也一样陷入业绩低潮。
经过几年野蛮生长,预制菜一度成为各路资本看重的"蓝海",但如今预制菜降温的背后,其实是行业暗面的发酵。商家不敢明目张胆的用预制菜,而消费者又对预制菜的接受度不高,再加上" 315 槽头肉梅菜扣肉事件"和"预制菜走进校园"事件后,预制菜的负面形象便进一步扩大。
由此,无论是监管趋严还是行业竞争加剧,其实都是加强了对预制菜卫生健康上的重视。再加上竞争白热化导致的商品同质化严重,那么"卷卫生标准"和"卷口味",就成了预制菜下半场的竞争核心。
最近,A 股的大回调吸引了全国股民的关注与激情,纷纷猜测这波"牛市"能持续多久。其中,受整个股票市场整体回升的影响,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也迎来今年的首次股价大幅上涨。
9 月 19 日,味知香股价开始大幅上调,到 9 月 30 日,股价直接突破 20 元,当日收盘价文 22.28 元 / 股。可惜好景不长,"十月一"长假回来的第一个交易日,味知香虽然仍有余力跳空高开,但第二日 10 月 9 号却一度跌停,之后连续三天股价回落,如今已然跌破 20 元 / 股的价格。
(图 / 味知香股价走势图 )
这波来自股市的狂欢,并没有能掩盖预制菜整体降温的事实。自 2023 年 2 月,预制菜龙头味知香的股价到达 61.57 元 / 股的历史最高峰后,便开始一路下滑,至今市值跌去三分之二,约等于"膝盖斩"。当初在一年之内收获 22 次涨停板的 A 股"优等生",现在似乎只剩"跌跌不休"了。
二级市场不乐观,味知香的业绩表现,同样萎靡。
财报显示,2024 年上半年,味知香实现营业收入 3.27 亿元,同比下滑 21.53%;净利润 0.42 亿元,同比下滑 43.37%。整体而言,今年上半年味知香业绩营利双降。
业绩的疲软,其实在 2023 年就早有苗头。去年全年,味知香的营收增速仅微增 0.1%,几乎原地踏步,而净利润已经开始下滑 5.42%。
跟随业绩一起下降的,还有味知香一直以来重要的加盟业务。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 6 月份,味知香的加盟店数量就减少了 127 家至 1778 家。
2023 年,味知香的加盟店业务营收为 4.28 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一半以上,可以说是业绩的最大"驱动力",而加盟业务陷入"关店潮"的味知香,在 2024 年上半年的加盟渠道收入为 1.76 亿元,仍占总营收一半以上的贡献收入,但同比 2023 年上半年下滑 20.6%,这也直接影响公司整体业绩表现。
味知香对此表示,二季度加盟店数量变化的原因一方面是大环境导致门店赚钱效应下降,一些本身经营不太好的店主在经营过程中看不到希望就选择了关店。
不过,预制菜的降温,也不止体现在"预制菜第一股"身上。
从行业情况来看,同样布局预制菜的安井食品一改前两年保持在 30% 以上的营收、净利润增速,在 2024 年上半年仅有单位数增速。而千味央厨,同样增速骤降,上半年营收增速降至单位数,净利润增速堪堪突破 10%。
从各大品牌的表现来看,预制菜已经失去前几年的火热。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 年中国预制菜行业规模为 3459 亿元,预计 2026 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 10720 亿元,预制菜行业成为可以预见的下一个万亿市场。
预制菜,是个众所周知的蓝海,而其之所以发展如此快速,与受到 b 端商家的喜爱有关。预制菜因为成本低,且出餐时间短,味道也不差而被 b 端商家选择。
一直以来,餐饮行业的竞争都非常激烈,因为准入门槛低,市场又是"吃穿住行"中刚需排第一的,所以在激烈竞争下,每年都有无数门店关闭,其中因为原材料损耗、人工成本等原因导致利润微薄而支撑不下去的不在少数。
而预制菜的出现,无疑解决了这一问题,达成有效的"降本增效"。并且在 2023 年,政策文件也提到"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随着政策发布,2023 年成为预制菜行业进入更快速的发展,预制菜企业数量激增,就连味知香的加盟店,也在这一年达到近 4 年的最高峰。企查查数据显示,预制菜企业 2024 年一季度新增注册量是去年同期 15 倍有余。同时,前几年预制菜行业融资项目不断。
但是,在"火热"发展的背后,却是被消费者诟病,商家不敢用得明目张胆,行业监管也越发趋严。
预制菜降温背后,也有消费者的选择。对于商家"降本增效"的好物,对于消费者而言,却是躲不开的"刺客"。
明明同样的价格,如今买的却都是预制菜。几乎很少有消费者能毫无负担地接受"预制菜",而今的外卖中,本该是最基本的现做饭食,居然有一天也成为"卖点",只因为"预制菜"泛滥,消费者避无可避。
"现在外卖都不敢点,根本分不清是不是预制菜,买明确标注现做的外卖价格会比一般外卖贵三分之一,买不标注的又担心被预制菜背刺。"打工人邢傲伟(化名)吐槽道。更有网友直言:"本来点外卖就是不想做饭,没想到商家也不想做。"
(图 / 预制菜来源:小红书)
而对于使用预制菜的商家,也很少有像萨莉亚那样明确表示自己用的预制菜,即便被人问起,也成了商家"不能说的秘密"。
根据中商数据网显示,目前我国"预制菜"市场主要以 B 端的餐饮店销售为主,C 端仅占 15%。相比 C 端消费者,预制菜更多的客户是 B 端商家。
开店的妍妍(化名)表示:"开店后天天有人来推销预制菜,试了一个他们的菜,微波炉里留下一股香精味。"在妍妍看来,预制菜虽然节省成本,但自己并不想这样做,而当她知道现在的外卖店铺几乎都在用预制菜,也不得不感慨:"现在的餐饮挺可悲的 ...... "
尤其在此前曝光的" 315 槽头肉梅菜扣肉事件"和"预制菜走进校园"的风波后,预制菜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进一步推向负面,争议也越发扩大。而目前,我国 70% 的预制菜都由小作坊生产,整个行业缺少统一标准和全面的监管。
2024 年 3 月,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明确了预制菜的范围,以及推进预制菜标准体系建设、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很明显,对于如今的预制菜企业,标准化生产,是他们减少争议的必经之路。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 iBrandi 表示:"虽然预制菜行业在蓬勃发展,但最关键的问题是消费端并不认可,因为当预制菜的国标没有出台时,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整体认知是空白的、错误的。"
"当你没有国标的加持,没有国家在预制菜方面的大力地宣导、科普以及引导,食品安全就没有保障,整个中国的预制菜必将没有太大的消费的红利,所以我们看到很多的餐厅直接就抵制预制菜,强调‘现炒现卖’。这个也是目前整个预制菜遇到低迷的核心原因。"朱丹蓬解释道。
如今的预制菜行业,正处于被审视的阶段,也正在告别野蛮成长,走向大浪淘沙。
行业处于蓝海,自然也引得无数资本入局。天眼查数据显示,近年来,预制菜相关企业注册量逐步增长,目前,我国有超 6.8 万家预制菜相关企业,58% 的企业成立于 5 年内。
像是"核酸大王"张核子在去年就进军预制菜赛道、统一也推出预制菜新品、粮油界的金龙鱼、卖水的农夫山泉等其他行业的巨头纷纷布局预制菜赛道,而预制菜行业也迎来一番新的风起云涌 ......
(图 / 预制菜来源:小红书)
值得注意的是,连电商平台和零售渠道的商家也在加码预制菜业务。比如盒马在 2017 年就入局半成品菜赛道,之后还成立了 3R 事业部,集研发、加工、零售为一体。盒马在上海发起预制菜生态联盟,提出整合预制菜"产 - 学 - 研 - 销"的全链路,并对外宣布预制菜战略升级。
而叮咚买菜相关负责人透露,早在 2021 年第四季度,叮咚的预制菜 GMV 就达到了 9 亿多人民币,年化 30 多亿人民币的体量,占到总体 GMV 的近 15%。
不过,随着玩家的增多,预制菜行业也进入到竞争白热化和严重同质化的阶段。
作为行业头部的千味央厨,面对这样的行业势态,也给出风险提示:随着大型速冻企业的加入,未来 B 端市场竞争可能更为激烈,这为公司发展带来了挑战。
5 月 27 日,中消协发布《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3)》。报告提到,预制菜等新型食品生产经营模式需加紧规范,食材不新鲜、口味还原度不够、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化低、标准不健全等问题引发消费者担忧。
可见,预制菜的发展已经从野蛮生长到了大浪淘沙的阶段,而在负面舆论愈盛,行业竞争升级导致同质化严重的现在,预制菜行业也站在了十字路口。
如今,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重视卫生标准化生产,对于未来的行业竞争,或许食品的健康卫生及口味还原度,才是在众多品牌中"杀出重围"的有效竞争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消费 Daily "(ID:ibrandi)股票20倍杠杆,作者:Tinney,36 氪经授权发布。